开始向苹果收专利费!华为上演知识产权强企中国神话!

2016-6-24 11:29:23 来源:汇桔 698阅读

随着国内智能手机市场增长至“天花板”,中国手机企业在大规模出海过程中所遭遇的专利诉讼案件正快速增长。如小米在印度市场屡遭爱立信专利诉讼,甚至未拓展的美国市场,就被BlueSpike等专利公司盯上,日前在美国东德州联邦地区法院马歇尔分院被起诉涉嫌专利侵权。

国际品牌在走入中国市场的同时,也同样重视对自身和中国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来自中国国家知识产权网站查询数据显示,从2015年开始苹果就与华为达成一系列专利授权协议,开始向华为缴纳专利授权费用。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最新公布的许可备案登记信息显示,去年,华为向苹果公司许可专利769件,苹果公司向华为许可专利98件。
 
  据了解,去年华为与苹果公司达成一系列专利许可协议,覆盖GSM、UMTS、LTE等无线通信技术,双方的专利数量此次也是首次被公开。
 
  根据华为最新披露的数据,截至去年年底,华为累计已授权专利30924件。各区域均保持了稳定增长。美国授权专利5052件,其中2015年新增授权1268件;累计欧洲各国授权专利11474件,其中2015年授权2247件。
 
  华为消费者BG去年共申请专利9000件。其中,中国申请6200件,境外申请2800件。同时已经获得中国专利授权2000多件,欧美等境外专利授权1100多件。
 
  华为在中国市场份额超苹果
 
  日前,市场研究公司KantarWorldpanel ComTech(简称“KWC”)发布最新数据显示,在2015年12月至2016年2月期间,苹果iPhone手机在中国市场的智能手机销售份额两年来首次遭遇下滑,幅度为3.2%,最终停留在22.2%。
 
  而华为,在中国城市的智能手机份额,是24.4%。

 国际品牌在走入中国市场的同时,也同样重视对自身和中国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来自中国国家知识产权网站查询数据显示,从2015年开始苹果就与华为达成一系列专利授权协议,开始向华为缴纳专利授权费用。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最新公布的许可备案登记信息显示,去年,华为向苹果公司许可专利769件,苹果公司向华为许可专利98件。
 
  据了解,去年华为与苹果公司达成一系列专利许可协议,覆盖GSM、UMTS、LTE等无线通信技术,双方的专利数量此次也是首次被公开。
 
  根据华为最新披露的数据,截至去年年底,华为累计已授权专利30924件。各区域均保持了稳定增长。美国授权专利5052件,其中2015年新增授权1268件;累计欧洲各国授权专利11474件,其中2015年授权2247件。
 
  华为消费者BG去年共申请专利9000件。其中,中国申请6200件,境外申请2800件。同时已经获得中国专利授权2000多件,欧美等境外专利授权1100多件。
 
  华为在中国市场份额超苹果
 
  日前,市场研究公司KantarWorldpanel ComTech(简称“KWC”)发布最新数据显示,在2015年12月至2016年2月期间,苹果iPhone手机在中国市场的智能手机销售份额两年来首次遭遇下滑,幅度为3.2%,最终停留在22.2%。
 
  而华为,在中国城市的智能手机份额,是24.4%。



 华为目前的手机业务排名全球第三,正计划在4~5年时间超越苹果、三星。“三年做到全球第二(第一是三星),”余承东说。也就是,3年超苹果,4-5年超三星。
 
  目前,华为全球市场份额已经超过10%,有些国家甚至占到15%到20%。
 
  事实上,华为在2015年成为全世界有史以来第4家年度智能手机销量超过1亿部的企业,之前只有诺基亚、三星和苹果实现了这一成就。
 
  “物美价廉”不可靠
 
  所谓物美价廉,对于消费者来说,可能更多的是对所需商品的一种期待。而对于生产者来说,要想做到物美价廉,就必然要投入更多有形的物料成本和看不见的人力和研发成本,其实这也就意味着成本的提升。所以说,在没有革命性的材料、技术、生产力支撑的情况下,一些产品的物美与价廉就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
 
  因此,当我们听到任正非有关“别再不可以忽悠中国消费者了!‘物美价廉’的东西都靠不住”、“世界都是顺序渐进的,我不相信大跃进可以成功”的观点时,站在知识产权的角度来思考的话,应该说这些都算是基本的商业常识,这些常识是经过时间和历史的考验的,也是被证明是正确的,所以很多时候,高性价比只是一种传说,用户很难找得到。
 
  就比如我们经常接触的汽车,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汽车的价格可谓跨度很大,从几千元的老旧二手车到上千万的顶级豪华轿车,种类之多令人眼花缭乱。但是每辆汽车从设计到材料、技术、制造工艺、安全性等等方面,都有一个明确的价值定位,即所谓的一分价钱一分货。
 
  这其中的低价产品,必定是在某些方面做了牺牲,而高价产品一般是没有明显的短板,甚至还有更高的品牌溢价等因素在其中。可以说,只要是有一定技术含量、制造工艺、材料科学在内的商品,无不遵循这样的规律,那就是价格高的未必质优,但质优产品的价格绝不会最便宜。
 
  回到手机或者各个行业也都一样,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物美价廉”,只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溢价才能让企业与消费者获得最优质的服务与体验!




本站不良内容联系邮箱:bihope@zlcip.com/联系电话:(010)58732809© 北京中联创和知识产权咨询中心版权所有